山海关城门开启盈股网配资,八旗铁骑如潮水般涌入中原。很少有人想到,这支总人口仅数十万的军队,竟能迅速征服拥有亿兆人口的大明帝国。
山海关城门开启,八旗铁骑如潮水般涌入中原。很少有人想到,这支总人口仅数十万的军队,竟能迅速征服拥有亿兆人口的大明帝国。
1644年,中国历史上罕见的“三皇并立”之年——北京城中的崇祯帝、西安称帝的李自成、盛京即位的顺治帝福临,三方势力角逐天下。在这历史转折点上,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劲旅穿越山海关,开启了满清入主中原的序幕。
多尔衮
清军能够以区区数十万之众问鼎中原,绝非仅凭运气“侥幸”二字可以概括。隐藏在八旗兵悍勇战绩背后的,是清朝在武器装备、军事制度和政治策略上的全方位优势。
满清贵族,凶悍残暴的战争集团
清军入关初期的军事行动势如破竹,背后实有赖于满清开国诸王卓越的军事才能。这些将领大多年轻有为,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天赋。
展开剩余88%豫亲王多铎,努尔哈赤第十五子,堪称清初最耀眼的将星之一。作为正白旗旗主,他在松锦大战中生擒洪承畴,又在决定性的“一片石之战”中以三十岁之龄大破李自成二十万大军。
最令人称奇的是1646年平定漠南叛乱时,他仅率两万八旗精兵,竟全歼五万余蒙古铁骑。
英亲王阿济格作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,作战风格勇猛如虎。自山西转战陕西,十三战十三捷,将李自成大军打得仅剩二十余人逃入九宫山。
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传奇在于,他是八大铁帽子王中唯一非努尔哈赤直系后裔的异姓王。这位镶蓝旗旗主二十八岁便与阿敏联手征服朝鲜,在松锦大战中九战吴三桂未尝败绩。
齐尔哈朗
1649年南明永历政权大举反攻时,他临危受命,率军直捣长沙,歼灭二十万明军。
这些开国诸王大多英年早逝,平均寿命不足四十岁,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创造了惊人的军事奇迹。他们或勇猛、或智谋、或忠贞、或悲情,共同谱写了明清易代之际最惊心动魄的史诗篇章。
传统观念中,清军依仗的是弓马骑射,但历史真相更为复杂。实际上,清军从建国之初就高度重视火器。
1631年,后金仿照明朝设立工部,专门办理兵器制造等事务。到1648年,清廷颁定工部设满、汉尚书各1人,满、汉左右侍郎各1人,掌全国造作之令。
其中虞衡清吏司主要职掌军器、军装和军火制造。
康熙年间,清廷又在景山特设枪炮制造处,由工部直接管辖。早期有比利时人南怀仁指导工匠造炮。景山处有完善的职能分工,工匠技艺精良,制品被冠以“御制”之名。
京城还有由工部管辖的铁匠营枪炮制造处盈股网配资,制造一般的军营常用枪炮,其制品称为“局制”。
清初火器不仅制造精良,而且装备数量庞大。八旗中最先开始装备火器的汉军,在入关前就拥有大量火器。1683-96年间,汉军火器营建立和完善,其后满洲蒙古也建立起火器营编制。
这些火器营是专职的火器部队,全部配备鸟枪与各类轻重火炮的战斗人员高达13000余人。
根据多个地区的驻防文献记载,驻防八旗中使用火器的总人数为60%。嘉庆年间的乌鲁木齐、吐鲁番、哈密三地,驻扎旗兵共5564人,配备鸟枪4892杆,火炮82门,军械库里还存放着812杆鸟枪。
军事制度,清军战斗力背后的组织保障
清朝前期能够所向披靡,与其完善的军事制度密不可分。清廷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军事体系,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。
清初实行旗兵制,八旗子弟人尽为兵。八旗分为两类:一半驻守京师,称禁旅八旗;另一半驻守各地,称驻防八旗。绿营也是清代的经制之兵,即有规定的兵额和国家所发的兵饷。
清廷规定八旗装备除工部安排制造,还可由八旗都统衙门安排制造,经费则由工部报销。八旗都统衙门内设有左右铁匠局,匠役要去武备院学习兵器制造技术,还要面临对技艺的严格考核。
清廷还在顺治初年于京城不少地方,建造收贮八旗军火的厂房。镶黄、正白、镶白、正蓝四旗,在镶黄旗教场空地上各建造35间火炮厂房。
正黄、正红二旗,在德胜门内各建造30间火炮厂房。这种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,为清军持续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随着时间推移,清军军事制度不断演变。清代后期,以湘军、淮军为代表的乡兵成为军队主力。太平天国平定后,清王朝仿照湘军的营制重新练兵,称为“练军”,主要从八旗和绿营中挑选精锐士兵加以操练。
甲午之战后,清廷设练兵处,袁世凯为练兵大臣,组建新军。新军分为常备军、续备军、后备军,形成了完整的军事体系。
政治策略,清朝取胜的隐形软实力
除了军事硬实力外,清初的成功还得益于其高超的政治策略。清朝统治者善于运用各种政治手段,为军事胜利创造有利条件。
乾隆皇帝
清廷对退役官兵的待遇政策体现了其政治智慧。乾隆五十九年奏准:对退役军官,“内外三品以下老病告休旗员,曾经出征打仗,或杀贼,或捉生,或受伤,有一二项功绩者,年至六十以上,请旨令其原品休致,给以全俸”。
对退役士兵,打过仗、立过功、受过伤且年龄五十岁以上的,无论有无房产可倚、有无子孙供养,“俱准每月给银一两、米一斛,以养余年”。
这种优厚的待遇制度,极大地鼓舞了士气,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。
清廷还善于运用招抚策略,减少军事阻力。清军入关后,大量招降明军将领,如洪承畴、吴三桂等人,为他们提供优厚待遇,使其为清朝效力。
这种招抚政策不仅削弱了明朝的抵抗力量,还增强了清军的实力。
在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上,清廷采取了“羁縻朝贡与地缘博弈并存”的策略。1646年,清廷册封巴图尔珲台吉为“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”,承认其在卫拉特联盟中的领导地位,双方保持着名义上的藩属关系。
这种相对平和的局面,为清初专注于中原战事提供了空间。
清廷还善于利用宗教力量巩固统治。安达汗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,从青藏高原上全面引入佛教,以此来削弱蒙古百姓的狼性。这使得蒙古军队开始大范围信仰藏传佛教,失去了本身的野性信仰,战斗力逐渐消耗。
历史启示,清初成功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
回望清初历史,其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这些因素相互支撑,共同构成了清军强大的战斗力。
清初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优势。开国诸王大多年轻有为,英勇善战,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就创造了惊人的军事奇迹。
他们身先士卒,指挥有方,为清军赢得了无数关键战役。
第二是技术优势。清军从建国之初就高度重视火器研发和制造,建立了完善的军工体系。清军火器装备数量庞大,占全军比例相当之高,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。
第三是制度优势。清廷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军事制度,确保了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。从八旗到绿营,再到乡勇和新军,清代的军事制度不断演变,适应不同时期的作战需求。
第四是策略优势。清廷善于运用政治、经济、宗教等多种手段,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。优厚的退役军人待遇、招降明军将领、利用宗教力量等策略,都大大增强了清军的实力。
清初的历史经验表明,一个政权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军队的勇猛,更需要全方位的支撑体系。从武器装备到军事制度,从人才选拔到政治策略,清初的成功是综合优势的体现。
乌兰布通之战后,康熙帝站在战场上,看着被摧毁的“驼城”和四处散落的准噶尔军旗帜,深知这场胜利不仅仅依靠八旗兵的勇猛。
他背后是完善的军工体系支撑——景山的枪炮制造处、工部的虞衡清吏司、遍布京城的军火仓库,共同构成了清军的武器供应网络。
清朝之所以能够脚踩蒙古入主中原盈股网配资,并在初期表现出惊人的彪悍,正是由于其构建了一个从武器制造到兵员选拔,从战术创新到战略规划的完整军事体系。
发布于:江苏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