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开国上将杨成武,人们多会想起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蜗牛配资,长征途中突破天险腊子口,抗战时指挥黄土岭战斗击毙日军名将阿部规秀,这些战绩早已载入史册。
但鲜少有人知道,这位在硝烟中拼杀半生的将军,还拥有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婚姻。
他与妻子赵志珍共同养育了 10 个子女,其中三人后来也穿上军装,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。
他有什么样的经历?那三个并不逊色于他的儿子,杨成武是如何培养的呢?
烽火中结下的缘1937 年的晋察冀边区,到处是战火留下的痕迹。
展开剩余87%23 岁的杨成武已是八路军 115 师独立团的政委,刚打完平型关大捷,正忙着在狼牙山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。
而 17 岁的赵志珍,刚从河北易县的家乡出来,改名换姓(原名赵秀琴)加入八路军,成了民运科的一名干事。
两人的第一次见面,没有浪漫的桥段,只有匆忙的公事,杨成武要部署群众动员工作,赵志珍负责落实妇救会的组织任务,一见面就直奔主题,聊的全是“怎么劝老乡参军”,“如何筹集军粮”。
那时的杨成武,早已是部队里的“名人”。
红军时期就当上师长,打仗不要命,士兵们都愿意跟着他。
而赵志珍虽年轻,却凭着一股子韧劲,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,白天组织妇女缝补军装,晚上给老乡们讲抗日道理,很快就成了民运科里的骨干。
有人跟杨成武提起“那个小赵干事很能干”,他记在了心里,后来借着“检查工作”的名义,绕路去妇救会看看。
有时候是路过时递上两个烤红薯,有时候是夜里开会后“顺路”送她回住处,话不多,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关心。
赵志珍也早听过杨成武的名字,只是没敢多想,战乱年代,连明天能不能活着都不知道,儿女情长是最奢侈的事。
直到 1938 年春天,杨成武托人给她带了一封信,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写着“想与你长期并肩作战,不仅在战场上,也在生活里”。
赵志珍拿着信,愣了很久,最后在回信里只写了一个“好”字。
那年深秋蜗牛配资,两人在部队驻地举行了婚礼。没有红烛,没有嫁衣,战友们凑了几块蓝布做了面小旗子,就算是喜庆的装饰。
饭菜是一锅红薯粥,几个贴饼子,却坐满了赶来道贺的同志。
杨成武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,赵志珍梳着简单的发髻,就这样结为夫妻。
新婚夜,两人挤在铺着稻草的木板床上,听着窗外的风声,杨成武说:“以后我上战场,你在后方,咱们一起等抗战胜利。”
赵志珍点点头,心里清楚,就因为这一句承诺,他们扛过了无数个生死未卜的日夜。
婚后的日子,比想象中更艰难。杨成武常年在外打仗,有时候几个月都没有消息。
赵志珍一边做民运工作,一边要照顾逐渐大起来的家庭。
从 1939 年第一个孩子出生,到建国后,她先后生下了 10 个子女,可在战乱中,有 3 个孩子没能熬过疾病和颠沛,早早夭折。
每次失去孩子,赵志珍都偷偷抹眼泪,可转过身,还是要给战士们缝衣服,给剩下的孩子喂奶。
杨成武在前线拼命,赵志珍在后方,把这个家得撑了起来。
“一门三将军”家风传承1949 年全国解放后,杨成武一家终于有了安稳的生活。
这位开国上将也有更多的时间,和孩子们在一起,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身份特殊,就对子女格外娇惯。
家里的房子不大,孩子们挤在一间屋子里睡觉,物资匮乏,吃饭时,杨成武把肉夹给孩子,自己吃咸菜。
出门从不坐公车,孩子们上学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。
他跟孩子们说:“我和你妈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,你们不能忘本,更不能靠着‘将军后代’的名声搞特殊。”
赵志珍更是把“勤俭”二字刻进了骨子里。衣服总是老大穿完老二穿,缝缝补补再给老三。孩子们想买零食,她从不答应,而是带着他们去院子里种菜。
有一次,长子杨东胜因为同学说“你爸是将军,你怎么还穿带补丁的衣服”,回家闹着要新衣服,赵志珍没骂他,只是拿出一件杨成武在抗战时穿的破军装,说:“你爸当年穿着这个打鬼子,连补丁都没得补,现在的日子,已经够好了。”
从那以后,杨东胜再也没提过要新衣服的事。
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,几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、坚韧的性格。
杨东胜长大后,主动要求去部队服役,从基层士兵做起,后来在基建工程兵部队里一步步晋升,最终成为少将。
次子杨东明更爱钻研军事理论,考入清华大学后,又进入军校深造,长期在第服役,最终晋升中将。
女儿杨俊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,却最不服输,小时候看着哥哥们穿军装,就立志要当一名女军人。
后来她考入军校,在武警部队里从基层指挥员做起,成为新中国武警部队第一位女将军。
“一门三将军”的消息传开后,有人羡慕杨成武夫妇“教子有方”,可杨成武却认为,自己只是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,孩子们的成就,是他们自己拼出来的。
他从不去干预孩子们的工作,甚至在杨俊生面临晋升时,特意跟部队领导说:“别因为我的面子照顾她,该怎么样就怎么样。”
晚年的杨成武,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院子里,等着孩子们回家。
有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,聊起过去的日子,杨成武会跟孩子们讲长征时的艰苦,赵志珍则会补充那些家里的琐碎细节。
2004 年,杨成武在北京逝世,享年 90 岁。
送别时,三个将军子女穿着军装,站在队伍最前面,泪水打湿了衣襟。
赵志珍握着他们的手,轻声说:“你爸走得安心,咱们还要好好过,不辜负他。”
2018 年,赵志珍也走完了 98 岁的人生,临终前,她把孩子们叫到身边,留下最后一句话:“别忘了你们是军人的后代,要好好为国家做事。”
有人认为杨成武夫妇“一生圆满”,有战功,有家庭,有争气的子女,实在是运气好。
可这真是好运吗?
没有谁的幸福,是从天上随随便便掉下来的蜗牛配资,如果没有开始的苦,哪里有后来和平年代里的甜?
参考资料: 杨成武:抗战名将的烽火人生 2025-08-04 10:25·东南网发布于:河南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